1、灰烬,拼音是huī jìn,释义是物体燃烧后的剩余物。谓烧成灰。
2、出处:
⑴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变为蓁数。”
⑵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 封子 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
⑶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由是转巨石,仆大水,焚以炎火,沃以食醯,摧其坚刚,化为灰烬。”
⑷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囊)瓦乃亲率家众,将前后门围住,放起大火,可怜左尹府第一区,登时化为灰烬,连郤宛之尸,亦烧毁无存。”
⑸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大军一至,则朽株枯木亦助声威;大军不至,则铁郭金城将沦灰烬。”
⑹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在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火烧过的灰烬、石块和兽骨。”
⑺北魏 杨炫之《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⑻唐 杜甫《火》诗:“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
⑼宋 苏轼《次韵滕大夫沉香石》:“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