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一看到实际这个形容词就会觉得是真实的,实际的,而名义就会认为是名义的,不真实的。
事实上,名义增速计算所用材料,才是来自统计第一手资料,实际增速的计算需要换算到“基期”。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提到增速,适用的都是名义增速,而不用实际增速,实际增速仅供研究之用,意义不大。
坤鹏论给大家举个例子,这样就能很快理解了。
假设有两个城市A和B,基期设定为2016年,这两个地方生产某个商品2000个,价格为100元,那么两地的产值都是20万元。
但到了2017年底,A城市生产这种商品2000个,价格变为了150元,产值也变为30万元; 同期B城市生产这种商品3000个,价格为90元,产值就是27万。
那么经过一个财务年度,两个城市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是多少呢?
A的名义增速:(30-20)/20=50%,实际增速只能用基期价格计算,所以实际增速为:(2000*100-2000*100)/20万=0%
B的名义增速:(27-20)/20=35%,实际增速用基期价格计算,所以实际增速为:(3000*100-2000*100)/20万=50%
好了,大家说,谁的增长更客观呢?
显而易见,由于实际增速不考虑价格变动,只关注产量变动,而在现实中价格无时无处是变化的,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的传导信号,所以,名义增速更能够反映客观实际。
坤鹏论在网上还看到下面这个例子,能够帮助大家快速理解GDP实际增速,名义增速和物价的关系,修改一下,给大家欣赏一下。
把实际增长比喻成增加的馒头数量;
把GDP比喻为所有馒头的价值;
把名义增长比喻成每个馒头的价值;
可以看出实际的增速越快生产的馒头就越多;
在实际增速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增速越快馒头的价值就会越高;
要使馒头的价值越高只有提高馒头的价格;
价格高可能是生产馒头的成本高或是其他因素造成;
假如:去年A和B生产馒头的规模和数量一样。
今年A的实际增速比B要快;
说明A比B生产了更多的馒头;
B馒头的总价值要想超过A;
也就是说B的名义增速必须要超过A才行;
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大幅度的提高馒头的价格。
在两地市民收入差不多的情况下,
用一样多的钱A市民会比B市民买到更多的馒头;
同时A企业生产的馒头更有竞争力;
A企业把馒头卖到B就会得到更多的利润;
同时B企业把馒头卖到A根本就没人买;
同样卖到外地的馒头A也比B更具竞争力。
最终B馒头企业只能倒闭;
B市场被A占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