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传播的三要素是什么 (怎样预防传染病)
截止到2018年12月12日,我国在22个省、直辖市内共发生了92起非洲猪瘟,涵盖了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给全国各地养猪朋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非洲猪瘟今年是首次在我国发现,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我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非洲猪瘟再厉害,它也属于传染病之一,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依然要具备传染病传播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那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如何从非洲猪瘟传播的这三要素着手,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策略。
对于非洲猪瘟来说传染源就是体内携带有非洲猪瘟病毒,并不断向体外排出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在2018年之前我国一直没有非洲猪瘟病毒,那这个传染源是从哪里来的?经过基因测序表明,我国目前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就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传入的。
对于传染病的防控,针对传染源采取的策略为清除传染源。我国目前已经存在了非洲猪瘟病毒,所以就要清除病毒,这也就是为什么对确诊为非洲猪瘟的猪场以及周边3公里以内的猪场都要采取扑杀策略的主要原因。
当猪场发生疑似非洲猪瘟案例后养猪人应该怎么办?
1)发病猪场立即隔离,包括车辆、人员、动物都不得进出,并一直坚持到确诊;
2)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包括人员的衣物、鞋子、车辆整体;
3)临床检测猪场内发病猪,对死亡猪进行解剖检查,并采集合格的样品后交送相关实验室检测机构进行实验室诊断;
4)调查并通知周边的养殖场以及近期从该养殖场购买过生猪的养殖场,针对这些养殖场内生猪进行隔离观察。
5)若确诊为非洲猪瘟,就需要对该场所有生猪以及该场周边3公里以内生猪进行扑杀以及无害化处理
只有严格按照上述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生猪不会成为新的传染源,才有可能逐步缩小发生非洲猪瘟的区域,最终实现非洲猪瘟病毒的净化。
传播途径指的是非洲猪瘟病毒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生猪的过程。根据相关报道,通过对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目前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
1)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已查明疫源的68起家猪疫情中,因为异地调运导致的疫情有13起,占全部疫情的19%;
2)餐厨剩余物喂猪。因餐厨剩余物喂猪引起的疫情共23起,占疫情的34%;
3)人员和车辆带毒传播。因为生猪调运车辆和人员导致的非洲猪瘟共33起,占疫情总量的46%。
我国养殖量大,养殖情况复杂,养殖方式落后,生物安全工作不到位的散养户占据一半以上,再加上我国南北生猪产区和销区分布不均匀需要长途调运生猪及其产品等等因素,导致我国非洲猪瘟的防控难度偏高。作为养殖户要想在此次非洲猪瘟大面积发生的情况下幸免于难,切断传播途径是重中之重。
a、引种。疫情期间尽量避免引种,尤其是从疫区或者途径疫区的引种行为极有可能导致猪场内发生非洲猪瘟。若必须引种,引种母猪也要隔离15天以上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能混群;
b、外源生猪及生猪制品严格控制。在疫情发生期间,任何养殖户都要避免从外采购生猪及生猪制品进场;
c、加强生物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是加强消毒工作,包括饮用水消毒(2%-3%的次氯酸钠),进出猪场的人员(1:300的百毒杀)和车辆(1%-2%氢氧化钠)消毒,猪舍内部带猪消毒(2-5%碘制剂)以及整个养猪场的环境消毒(0.5%过氧乙酸溶液)。
d、禁止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残余剩余物喂猪。未经高温处理的餐厨剩余物中极有可能被非洲猪瘟病毒所污染,健康猪食用后就会感染非洲猪瘟,所以在疫情发生期间,应禁止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残余剩余物喂猪。
对于非洲猪瘟来说只要是家猪就属于易感动物。现阶段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猪场内猪群眼屎泪斑、被毛粗乱、母猪消瘦、母猪便秘等问题屡见不鲜,也就是说现在多数生猪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而这种不健康的生猪就是非洲猪瘟重要的易感动物。针对易感动物,防控传染病应该采取的策略是保护易感动物,即提高易感动物自身的抵抗力或者清除易感动物体内的病毒,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疫苗免疫和药物预防。非洲猪瘟没有可用疫苗供选择,那就只能加强药物预防。
未发生非洲猪瘟的猪场,可以利用中兽医“扶正祛邪”的理论,通过在全群猪的饲料中添加补益类的药物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添加清热解毒类药物祛除病猪体内外邪,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参考方案如下:
a、饮水给药方案,每吨饮水中添加400g黄芪多糖粉+1公斤板蓝根颗粒+1公斤银黄可溶性粉+1公斤氨基多维,每月定期添加10-14天时间;
b、拌料给药方案,每吨饲料中添加2公斤扶正解毒散,或者1公斤补中益气散+1公斤荆防败毒散,每月定期添加10-14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