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导航
首页 综合百科 生活常识 数码科技 明星名人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健康 影视 美食 教育 旅游 汽车 职场 时尚 运动 游戏 家电 地理 房产 金融 节日 服饰 乐器 歌曲 动物 植物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溪山琴况的观点-《溪山琴况》是一部什么著作?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8日责任编辑:李小芳标签:暂无标签
徐上瀛(约1582?1662年),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这部箸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 这二十四况是: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溪山琴况的观点是什么?徐上瀛提倡“往来动宕,恰如胶漆”演奏理论,使弦与指处于顺和的融洽关系中,由此达到“弦与指合”的技艺水准; 在演奏的熟练度与技法上要“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琴”,使乐曲的韵律合乎音乐的章法,从而达到手指与音韵相“和”,实现琴乐演奏中的技艺美; 最后,徐上瀛提出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的理论,进一步加强“音与意合”的演奏境界,他在《溪山琴况》中说:“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这是一种对人在音乐审美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等情感体验,使审美感受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的肯定。 在琴乐“二十四况”中,具有理论核心意义的就是“和”。徐上瀛所说的“和”,并不是平淡无味的“淡和”,也并非庸然无所思,而是蕴含着相当动人的情感力量的“和”。 这也是《溪山琴况》琴乐美学思想中值得借鉴、吸收的精华。所以徐上瀛在卷首便提到“二十四况”中,“其所首重者,和也”。说明“和”况作为琴乐审美范畴之一,在琴学理论中具有其他著作无法替代的地位。

其它知识推荐

溜溜百科知识网——分享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类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89@163.com
icp备案号 闽ICP备14012035号-2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6z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