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与千里马(寻找千里马的故事道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伯乐亦是千里马
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突然发现,识人与用人,宽容与提携后辈,也是一种非凡的才能与天赋。千里马者是非凡者,而能发现人才的人岂不也是非凡者?能够发现人才却不嫉妒人才,能够发现人才然后提携人才者,这样的胸襟,岂不亦是非凡者?
2.有志者的无奈哀鸣
可命运弄人。有志向者未必有才能,便是有才有志,也未必便有了机遇。故我们说知遇之恩,难以为报。可当我们过度地去强调伯乐的重要时,却也真的低估了人才的难得。人才是资源,是最可贵的资源。有些人总是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确确实实,就是不缺人,但真正的有才能的人,社会永远是渴求的。人不尽其才,物不尽其用,各不居其位,这样的社会里必然也是死水一般的,便是有了阵阵微风,也是吹起一阵恶臭。
3.阶级的固化与人的自由
机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回到遥远的旧时代,阶级是明显分化的,穷者穷矣,富者富矣,富裕而有权力者天生便拥有大量的资源,这资源不仅仅是经济的资源,同样包括教育和发展的资源,他们从小便学习修辞学,故而能自在地在人群之间侃侃而谈,他们个个多才多艺,而又举止优雅,风度翩翩,他们似乎是基因里面的贵族气质,他们营养充足而体格强健,他们见识广博而聪慧敏锐——
而贫苦者,他们生来是自卑的,生来是卑鄙的,生来是粗碎的,生来是野蛮的,生来是怯懦的,生来是瘦弱的,他们似乎什么也不能学会,他们只能以羡慕与嫉妒偷偷的在心里权衡。
可事实呢?人们的智力是相似的,甚至贫穷者的人群里也不乏聪慧的基因。这基因上的平等早已有了科学上的严证。
可逼仄的粪沟里没有机会!
闪耀的金子也要被碾成粉末。你优秀,可不会给你机会;你自强,你不过只是玩偶;你拼搏,可处处都是障碍——直到,黑貂裘敝,然后,归为灰土。
更何况,食不饱力不足,才美如何外现?没有资源的教育与培养,从年少里就在愚蠢与鄙陋的环境中长大,到底是培养了什么样的英才?
所以,人们会试图争取,争取自己的发展,即个人的自由。人们将试图打破这与生俱来的疆界——可这是一种循环,要么在人类毁灭时候终止,要么需要一种新的超人。
4.论坚守
是要不平则鸣的,声音确实也会被淹没的,可至少,声音会在你周围的圈子里回荡几个来回。所以,至少还是有希望的,命运不会给命运以绝境,因为绝境将招致毁灭,这毁灭的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更广的范围,这范围链接着基因的守恒。
也没有必要将全部的希望寄放在他人,因为无论走向了哪一条道路,我们最大的敌人也还是自己。即便是生死存亡的时刻,我们也还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做着斗争。
或许,在我们坚守本心的时候,我们可以学着佛陀,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单纯地去行动,而不是去获得自己主观的感受。
成功时,便是成功,这并不能以其快乐影响我们的心境;疼痛时便是疼痛,可这却并不会让我们痛苦。我们放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去看自己,去看这个世界。
这样我们便有了更多的力量,更充足的精力,更广阔的心胸。这些,将是助穷乏者坚守初心的密门。
后记——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是韩愈的著名文论观点。是指生活中的矛盾与斗争,激起作家的创作激情。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
“不平则鸣”要求自由抒发愤慨之情,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模式。以后,欧阳修继承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论断,后人加以概括和发展,遂形成文艺理论中的“穷而后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