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简要概括)-21 17:11·古史传奇
今天说说三大战役的正式启动,尤其重点说说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幕戏”。有人说,三大战役的发动其实不太符合军事原理与战斗常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按照军事原理与战斗常识,只有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占据明显的优势时,才可以发动战略决战,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说明还没有到发动战略决战的时机。但三大战役,就偏偏没有按照这一理论发展,就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开打之时,解放军不但不占任何优势(东北战场稍占优势),反而处于劣势,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还与国民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都看起来不具备发动战略决战的条件。
基于这一现状与事实,国民党与共产党双方的最高决策机构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析,进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
从国民党方面来说,始终处于天真而犹疑的状态他们认为与解放军仍处于相持阶段,双方互有攻守,但谁也不具备吃掉对方的实力,所以他们认为“战事相对平稳,战局或在一段时间内未有改变”。蒋甚至天真地认为,虽然在东北地区的占领区被解放军占领了一部分,军事力量也被解放军消灭掉了一部分,交通也被不同程度破坏,但从面上看,国民党方面的兵力仍然比解放军多,而且长春、沈阳和锦州等大城市均在自己控制之下,实力与解放军比并不占下风。后来,驻华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曾提出,国民党在东北地区几乎不可能具备取胜的条件了,建议蒋放弃东北,把军事力量撤入关内,防止被分割消灭,保存有生力量。但一向对美国言听计从的蒋一口拒绝了巴大维的建议,提出长春、沈阳、锦州是“象征国家力量的存在”,是“坚决不能放弃的”,言下之意就是,这都是党国的脸面,是坚决不能丢的,否则国家形象就荡然无存了。
蒋自己虽然相信,解放军不具备吃掉自己的实力,但也确实看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国民党虽然控制着大城市,但无论是长春,还是沈阳,都被解放区层层包围着,宛如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一些生活必需品与战备物资,只能通过空运来解决,而解放军在解放区的广阔天地里,依托着人民群众,如鱼得水,日益壮大。此消彼长,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不来硬的,只靠一个“围”字,就能把这几座城市给消灭掉。
蒋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一直没有果断地做出“留”或“撤”的决定,只是在不停的犹疑,朝令夕改的事情一再发生,使得东北战局陷入了“人不乱我我自乱”的尴尬境地。
一开始,蒋不舍得放弃这几座大城市,倾向于让长春、沈阳、锦州的守军“固守”。后来,蒋破天荒地从东北整体战局来考虑问题,觉得沈阳、长春守不住,试图让沈阳守军离开沈阳,转移到锦州,这其实与巴大维的建议不谋而合,但这样就意味着把沈阳拱手让出,而且更北边的长春也相当于被放弃了,长春城的十万守军将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卫立煌等人的反对,卫立煌拒不执行蒋的相关命令。如果蒋果断一点,大批国民党兵力将南撤,解放军将难以实现在东北地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国民党将最大限度的保存在东北的军事力量,这支军事力量进入关内后,将对华北战局产生逆转性的影响,那时国民党可能丢了东北,但盘活了全局。
蒋的犹疑给了解放军一份大礼。解放军趁着蒋犹疑不决之时,果断作出了展开战略决战的决定,因为一旦错过这个机会,让国民党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大规模入关,将对全国的解放战争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必须在东北最大限度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948年2月,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电,一针见血地指出,蒋想把东北兵力撤到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蒋是想撤的,只是没有一个刺激到他的点,如果解放军在东北给予国民党军队一次痛击,或者在南线解放军逼近长江,蒋一定会把东北兵力撤进关内。毛泽东还指出,现在最有利的结果是,把蒋军困在关内,最大限度的歼灭,不能让他跑掉,这是最有利于解放军战略利益的。
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虽然有明晰的战略目的,但也应从实际出发,俗话说,要啃硬骨头,得有好牙口,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还真有他的底气。
先说军事力量。从全国看,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比处于劣势,但仅针对东北地区来说,却占据优势。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总数为55万,解放军则达到了接近70万,这还不包括30万左右的地方部队。武器装备方面,虽然也比国民党差不少,但实事求是地说,东北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比其他兄弟部队的要好得多,具备与国民党军一战的实力。
再说群众基础。当时解放军拥有东北90%以上的土地和80%以上的人口,通过土地改革,广大贫下中农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解放军最忠实的拥护者,他们踊跃支前、踊跃参军,成为解放军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说战前态势。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开打之前其实就被解放军有计划地分割包围了,他们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城市内,补给被切断,人心惶惶,军心溃散,战斗力大幅下降。
于是,一场战略决战就这样徐徐拉开了大幕……
下一篇,我们将继续沿着历史的脚步,来复盘辽沈战役的经典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