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导航
首页 综合百科 生活常识 数码科技 明星名人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健康 影视 美食 教育 旅游 汽车 职场 时尚 运动 游戏 家电 地理 房产 金融 节日 服饰 乐器 歌曲 动物 植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网络营销的策略(什么是网络营销?)

发布时间:2023年1月3日责任编辑:李小芳标签:网络策略营销网络营销

说到“网络营销”可能部分人有些陌生,那么“营销呢?”

网络营销=营销+网络,用于区分传统的营销而已,借助于互联网去做营销。那需要的就不单单是营销策划本领了,更需要掌握互联网规则和互联网思维,这样才能做好网络营销。

营销的十大法则:

4P 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学者麦卡锡Jerome Mccarthy提出4P理论。

4P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渠道(Place),促销( Promotion)四个词的首字母组合:

1、产品(Product):注重产品功能,要有核心卖点,即包含产品的实体、服务、品牌、包装等。

2、价格(Price):依据不同的市场定位来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指企业出售产品所追求的经济回报。

3、渠道(Place):企业为使其产品进入和达到目标市场,所组织并实施的各种活动,包括途径、环节、场所、仓储和运输等。

4、促销(Promotion):即包含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等手段。

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通俗地说,就是营销中你需要考虑清楚你要卖什么的是产品,卖多少钱,在哪儿能卖出去,怎么能卖得好。

4C 理论

1990年,美国营销学家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F. Lauterborn)提出4C理论。

4C指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的组合。实际上,4C理论是4P理论的迭代。

4C理论强调忘掉产品,考虑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忘掉定价,考虑消费者为满足其需求愿意付出多少;忘掉渠道,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方便;忘掉促销,考虑如何同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

定位理论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营销专家艾尔·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提出。

4C是指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

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定位不是你对产品要做的事,定位是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

换句话说,你要在目标用户的潜在印象中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目标用户印象中占据一个有价值及有差异化的地位,使产品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

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潜意识中会第一反应将已存在定位的品牌作为首选,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品牌占据了受众内心这个位置。

IMC(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E·舒尔茨(Don E.Schultz)提出。

IMC是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创始人舒尔茨教授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称得上是21世纪的广告营销界的主流理论,不同于其他传统理论,它与移动互联网及社会化媒体时代无缝衔接。

IMC强调要以消费者资料库的建立为基础,重视数据的价值,这和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重视“一致性”的声音,即通过不同的手段与方式传递一致的声音,这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出“关系营销”和“接触点管理”,拓宽了营销的视野,宏观角度,放眼于整个产业生态圈,微观角度,着眼于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与外界的每一个接触点,从公司内部员工,到专柜的售货员。

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

4I理论即“整合营销”理论,产生和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唐·舒尔茨(Don Schultz)提出的。

4I是指:Interesting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duality 个性原则。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教堂式”自上而下,单向线性的流动,消费者们只能被动接受。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是“集市式”,信息多向、互动式流动。随着自媒体的爆炸性增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无门槛发声及聆听。面对庞大的信息流,营销需要迎合受众口味,以创意内容为包装,将品牌信息植入其中。

CCM(创意传播管理)理论

该理论2012年由北京大学教授陈刚提出。

CCM是Creativ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的首字母缩写,翻译成中文是创意传播管理。

CCM首次提出“数字生活空间“的概念,明确了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主战场及理解消费者的认知基础;并将企业的角色定位为“生活服务者”,如今的移动营销,O2O,其实都是企业在挖掘自身作为“生活服务者 ”的潜力。

同时提出“沟通元”的概念及“创意管理”的理念,带有复制基因的最小传播力度及对由此组合衍生出的不同创意组合进行管理,正是如今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核心。

CCM理论倡导网络不是新媒体,而是虚拟的信息生活社区,在这个环境里,所有人都可以是营销的发起者,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营销就是传播,传播就是营销。

SIVA 理论

2012年,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E·舒尔茨(Don E.Schultz)提出。

SIVA是解决方案Solution,信息Information,价值Value, 途径Access,四个部分的首字母缩写组成。

通俗来讲,SIVA理论可以这么理解:通常,我们首先有个待解决的问题(Solution),也就是常说的“痛点”,比方说你想出国旅行,紧接着就是搜寻相关的信息(Information),自由行还是跟团,办签证,机票酒店,然后就是对比信息,权衡对自己最有价值的部分(Value), 最终通过入口(Access)完成预定或者购买从而解决痛点问题。

SIVA理论强调One by One的品牌沟通对话机会,明晰地刻画了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从意图产生到购买达成的动态全过程。

SIVA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出了互联网时代营销发展的趋势是由粗放型的流量运营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消费者意图识别为起点,以数字消费者画像为基础,基于消费者决策路径的营销方式。

USP理论

USP理论50年代初由美国人罗瑟·里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USP即指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独特的销售主张。

USP中“独特的卖点”概念是指竞争对手不具备的,能形成差异化的卖点。实际上,竞争对手有而没有强调的,也可以作为独特的销售主张,这就是抢占客户的心智的营销路径。

引爆流行的三大法则

引爆流行的三大法则出自英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点》一书,这三种法则划分为: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是指营销传播需要找到促使流行发生的关键人物——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

附着力法则则指出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那么则容易形成流行。

环境威力法则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和风潮形成之后,个体将跟风模仿,最终形成引爆。

口碑营销5T模型

口碑营销需要具备五个因素——谈论者(Talkers)、话题(Topics)、工具(Tools)、参与(TakingPart)、跟踪(Tracking)。

谈论者(Talkers)谈论者是口碑营销的起点。促成口碑营销前需要清除首先是需要考虑谁会主动谈论你?是产品的粉丝、用户、媒体、员工。这一环节涉及到的是人的问题,角色设置。

话题(Topics)是指给人们一个谈论的理由。口碑营销就是一个炒作和寻找话题的过程,总要发现一点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的噱头让人们尤其是潜在的用户来说三道四。

工具(Tools)将帮助信息更快地传播,而其中广告投放的经验对工具的选择和效果的评估起到很大的影响。此外,口碑营销的价值越来越需要一些定量数据工具的支撑。

参与(TakingPart)指让人们关心的话题讨论,鼓动主动参与到热点话题的讨论。网络中从来不稀缺话题,关键在于找到和产品价值和企业理念相契合的接触点,也就是接触点传播。

跟踪(Tracking)是指事后监测的环节,后期收集用户的反馈和意见。

?

其它知识推荐

溜溜百科知识网——分享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类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89@163.com
icp备案号 闽ICP备14012035号-2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6z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