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导航
首页 综合百科 生活常识 数码科技 明星名人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健康 影视 美食 教育 旅游 汽车 职场 时尚 运动 游戏 家电 地理 房产 金融 节日 服饰 乐器 歌曲 动物 植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弱弱地问一句:你还在玩微信吗?

发布时间:2023年1月3日责任编辑:林大生标签:微信

严格来讲,现在的微信更像是一种工作方式而不是娱乐工具,更像是一个物质交易平台而不是人际交流网络。

也就是说,微信已经在失去其作为“朋友圈”的属性。

真的很想问一下:现在,你还玩微信吗?

不可否认,微信的出现堪称奇迹。

作为腾讯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其实连张小龙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领衔开发出的这么个小小的通讯软件,能够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膨胀,呈几何级增长,速度和数量都令人咋舌。

2011年1月微信推出时,仅仅具备简单的通讯功能。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漂流瓶”,虽然神秘,但吸引力小得可怜。

随着“朋友圈”的推出,微信增长变得势不可挡。

从0到1亿用户总耗时用了14个月;

从1亿用户到2亿用户的增长用了半年;

2亿到3亿,约4个月;

此后,每5个月增长1亿的新用户。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微信公众号行业市场经营风险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

从2011年开始的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到今年微信月活跃已经突破了11亿,全国14亿人口,微信月活跃就达到了11亿,是中国用户量最大的APP。

可以说,微信搭上了中国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快车,尤其是绑定银行卡、实现移动支付之后,微信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不可或缺的工具,“晒朋友圈”“刷朋友圈”也成为每个普通人的必修课。

由于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亲友之间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相聚,而微信朋友圈,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展现“婚纱照”的绝佳舞台。

还记得几年前微信群里人声鼎沸、热闹异常的场面吗?久未谋面的朋友、同学、亲人仿佛在一瞬间聚到了一起,那种惊奇、兴奋溢于言表,你一言,我一语,比在酒桌上还有激情,还有默契?

现在呢?除非有一两位天赋异禀、精力超常的活跃分子,大多数的群基本上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除非,群主是保险公司、银行或者专门用来联络某种商品、提供某种服务的人士,否则,即使发个红包,也不会再有那种趋之若鹜、瞬间抢光的场面出现。

因为,抢到手的红包,大多是0.01分-0.05分。

有人撇撇嘴:这不是发红包,是在点名……

有一种情况也可能会稍微泛起一点波澜,那就是各种“投票”活动。有人发到群里,为自己的同事、子女拉票,为的是评选**先进,抹不开面子的,投一票,发个截图,然后回复“已投”,那懒洋洋的姿态,像极了张洁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象征性地夹一筷子荠菜的子女”。

不得不承认,微信群,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工作群。因为其快捷的特点,发起通知来效率奇高,无论是凌晨,还是半夜,均可以瞬间到达。

当然,前提是群内之人没有将其设置成“免打扰”模式。事实往往是,由于职场中人主动或者被动加入的微信群太多了。如果个个都重要,那就是个个都不重要了。真正要发个通知,往往要对方确认,并回复个“收到”,但这样做的结果,却经常造成刷屏。况且,通知的重要性与每个人的重视程度有关,有些快速回复“收到”的,未必就认真看,落实起工作来,也未必比没有回复的更加到位。

这是信息过载造成的尴尬与悖论,与微信本身无关。

朋友圈里呢?

由于暂时还没有新的划时代的APP替代微信,所以活跃用户数量仍然可观,但性质却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一是广告大量涌现,常常霸屏。无论是做微商的,搞辅导的,还是做线下销售的,基本上采取了漫天撒传单的模式,不管有枣没枣,每天都打上几一竿子。这还不包括那些以危言耸听的方式传播某些养生理念,制作软文推介保健产品的情况。由于不胜其扰,有人开始“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或者“不看他的朋友圈”。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小情绪。

二是工作宣传成为主流。报纸和杂志等纸质媒体的没落,必然意味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现在,正儿八经地浏览网页新闻的少了,通过微信关注时事焦点的多了。当然,新闻动态增多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宣传的简捷化,时效性也大大增强。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不需要有关部门的审查,转发朋友圈也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再加上宣传的导向从原先侧重于“创新型工作”变成“常规性工作”。只要要想宣传,每时每刻都会有素材。

三是冠以“干货”“热点”“必传”“紧急”等带有明显噱头和夸大事实成分的网文此起彼伏。真正读下来,才发现内容远没有标题中所强调的那么重要,传播者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罢了。假如抱着极大的期盼和好奇心读完,一种强烈的被挑逗和愚弄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

其实,一个新事物从诞生到长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够长盛不衰。想让微信回归她原始的交际和通讯功能实在也是强人所难。

在经济社会,没有利益的驱使,微信也不可能发展这么迅速。时至今日,微信这个小小的APP已经达到78.6亿次的安装量,也足以令腾讯公司骄傲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

后微信时代已经到来。

也就是说,微信的红利期已过,用户增长已经到极限。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微信内容已经严重过载。

这就是它进入后时代的最直接证据。

还有别的感受吗?

当然有。

曾几何时,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极大地填补了现代人的碎片化时间。很多人能用每天的一些边角料时间阅读完所有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浏览完朋友圈的内容,并且还时不时地点个赞,煞有介事地评论一番。不但了解了彼此的动态,而且能够在精神上生产共鸣,仿佛是实现了隔空的握手。

但随着订阅的公众号越来越多,通讯录好友、关注的群也越来越多,当订阅的内容和朋友圈信息超过我们的脑力以后,我们的阅读,就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碎片化,而变成了粉沫化。

还需要再解释得更具体一些吗?

静下心来想一想,假设你每天用来刷朋友圈的时间是一个小时(因人而异,有的要长得多),究竟有几篇文章是你真正从头至尾认真看完的。恐怕在每篇文章上的停留时间不会超过10秒钟。

这就是为什么微信上标题党大行其道的原因。假如不起个好的题目,人家连看清标题的时间都不舍得给啊!

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

于是,现在微信上出现这样的囧境,公众号文章篇篇都有价值,都想看,但是没精力看。也就是给你一张堆满美食的餐桌让你吃,你最理性的选择是每样尝一点,最后吃了什么你都不知道。

结论是,好东西堆太多也是垃圾堆。

所以,绝大多数人离开书本后,想在微信上实现“深阅读”,无异于痴人说梦。

王菲在《棋子》中倒是唱出了现代人的尴尬:

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

去走进你安排的战局

我没有坚强的防备

也没有后路可以退

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

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

陷入了什么困境呢?

后微信时代,当人们连读文字、读图都觉得疲倦的时候,短视频就应运而生了。

于是,我们开始爱上快手、抖音、微视……

?

其它知识推荐

溜溜百科知识网——分享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类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89@163.com
icp备案号 闽ICP备14012035号-2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6z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