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澍,读音同树,及时雨的意思,2012年获普兹利克奖——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建筑代表作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和宁波博物馆。上一位拿这个奖的华人是贝聿铭(代表作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王澍最近出版了《造房子》一书,总结了他的建筑意识和建筑语言,下面我撷取吉光片羽与大家分享。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有通过感受中国园林和宋元山水画作形成建筑哲学。他开篇明义,也可以说是开宗明义地说,他对弟子有三句口头禅:在作为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想什么是有趣的事情;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我再简化一下,就是做人,做有趣的人,做有自我世界的人。
他提到《容膝斋图》,说造房子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观斯图,大幅的留白,充盈浩淼的烟波,小小的亭子,安放跪坐的膝盖。有如画的前言,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所以房子不必太大,甚至是要小一点儿。
他对园林百十遍地重访,他悟到苏州园林“翠玲珑”深远的意味,他说,光线是一种幽暗的明亮,人在其中,会为竹影在微风中的颤动而心动。
在宁波博物馆的建造中,他要求,建筑顶边的“瓦爿墙”密集使用暗红的瓦片,这样可以与夕阳交相辉映,留下一抹余晖。同时,他还说,建筑外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内外望的视野。好了,玻璃幕墙和干挂大理石们先去死一死。
我总结为三个词:移步换景,曲折散漫,意料之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是对这一理论卓越的实践。
他提到明代沈周的画境,我猜是《青园图》,夜观斯图,沈周独坐三间瓦屋的中堂,捧着书听江上的风声,画面空旷而散淡。
至于王澍的建筑语言,一是传承,建造宁波博物馆时,他发扬了宁波最传统的匠作方法——“瓦爿墙”,同时与竹条模板混凝土结合,解决了“瓦爿墙”无法营造多层建筑的问题。这种建法已经流播开来,博物馆的施工队炙手可热。有宁波市民反复参观博物馆,他说,老房子拆迁了,只有这里的砖瓦,才能看到我过去的生活。
二是循环(你看到了,我不愿意使用环保这个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施工时,他接受了工程主管的建议,使用旧砖瓦,主管找了两个砖瓦贩子,贩子找了更多的废品收集者,浙江全省哪里拆旧房就去哪里,收了就往校园送,一时间堆积如山如海,最后使用了三百三十万片,对应建材费用下降了五成。
宁波博物馆
最后,重温一下普兹利克奖的授奖辞,表达我的敬意: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