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年),蜀汉的擎天柱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在其死后不久,蜀汉军中突然爆出中二把手魏延谋反的大案。
在蜀汉历史上,魏延之死是绝对是蜀汉政权的一大损失,蜀汉后期,军事人才非常缺乏,而魏延可以说是蜀汉后期唯一能独挡一面的大将了。
但是其却在诸葛亮死后,莫名奇妙的被杀,还背上了谋逆的罪名,不仅自己惨死,还连累自己的家族惨遭灭门,史书称夷其三族。
那么魏延到底是不是谋反?其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么就一起来说道说道。
其实,关于魏延是不是真的谋反,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争论。有人深信魏延叛乱确有其事,是死有余辜;有人则为其“翻案”,认为这位蜀汉大将是含冤莫白。
甚至有些人为了证明魏延此案是个大冤案,甚至将箭头指向了诸葛亮,其实这才是真的冤案,要不是一直是诸葛亮护着,就魏延那个脾气,早死几百回了。
其实,魏延之死的真相说起来也很简单,是诸葛亮死后蜀军最高指挥官到底是谁。是军方二把手魏延还是相府二把手杨仪?
本来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必然是归属于军方二把手魏延的,但是政治能力低下,缺乏大局观的魏延,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硬生生把自己作死了。
其实,就魏延那种作死的做法,其死的一点都不冤,但是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并被夷其三族,确实是有点冤枉了。
在当时的蜀汉北伐军中,魏延是当之无愧的军中二把手,毕竟在刘备时期,魏延就非常受重用了,甚至超过张飞担任汉中太守。
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其也很重用,甚至是偏袒,每次魏延与其他人发生冲突,都是诸葛亮出来给他拉偏仗,照顾魏延。
而魏延这个人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是性格却很恶劣,非常自傲,和谁关系都不好,当时其他的人看在先帝和诸葛亮的面子上,都让着他。
唯独同样恃才傲物的杨仪对其不假辞色,作为相府的长史,杨仪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而且参考蜀汉特殊的政治背景,杨仪的这个秘书长的权力也是不小的。
所以同样是持才自傲的两人,几番言辞下来,就成了生死大敌,其实两人根本上就是没啥大矛盾,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两人后续没落得好下场,跟他们的性格脱不了关系。
本来,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的指挥权力,自然天然归属于二把手的魏延。虽然说蜀汉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但蜀汉的最高权力来源依然是皇帝刘禅。
而魏延的可是朝廷正儿八经任命的征西大将军,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而长史杨仪的权力其实是附庸于丞相诸葛亮的,一旦诸葛亮没了,他这个秘书长其实也就没啥权力了。
但问题是诸葛亮还有个遗命,这个遗命把指挥权暂时交给了杨仪,模糊了正常的指挥权限。
对于这个遗命很多人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认为着这个可能性很高的,首先诸葛亮交代后事的时候,是当众交代的,当时军中又不是只有杨仪一个人,他根本没机会假传军令。
诸葛亮只指定了相府的接班人,这方面肯定得是政治人才,军方魏延一把手跑不掉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没让魏延像自己的一样军政一肩挑,是因为他太了解魏延了。
就魏延那个性格,恐怕一旦当权,估计先把自己人杀一通,根本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凝聚众人之心,所以诸葛亮只制定了政治方面的“暂时”接班人—杨仪。
而且诸葛亮也意识到杨仪是指挥不了魏延的,所以留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遗命。意思是让杨仪先把大军带回去,魏延所部胳膊拧不过大腿,看到大军撤了,自然也就回来了。
但是,诸葛亮明显高估了杨仪和魏延的智商了,于是冲突爆发了!
首先是魏延,作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军中名副其实的一把手,魏延想当然地认为军政大权都应该归自己,丞相死了就死了,还有我呢,我来接替丞相的位置。
而且丞相一死,可就没人束缚我了,我要大干一场了,这是魏延当时的真实想法,要不说魏延的政治能力为零,死得一点都不冤枉。
先不说你魏延有没有诸葛亮的那个本事,就诸葛亮的诸葛地位,是当年刘备白帝城托孤才形成的,是特定环境下形成的。
而诸葛亮一死,已经成年的刘禅必然是要收权的,蜀国内部必须进行权力重组和路线调整,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能明白,但是魏延不明白。
于是魏延就开始作妖了,他认为肯定是自己的“政敌”杨仪故意使坏,假传丞相的命令,抢了自己总指挥的权力。
其实,如果魏延稍微带点脑子,即便有这个怀疑,先别发作。因为无论这道丞相的遗命是真是假,只要有丞相的印章,它就是实实在在的军令。
而且,蜀汉全军将领除了魏延一人,其他全都承认这条军令的合法性。现在就你魏延一个人不承认,你算老几?你想干啥。
所以魏延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暂时忍耐,赶紧跟着大军回成都,毕竟你是硕果仅存的大将了,又多年领兵在外,现在诸葛亮死了,刘禅不可能不用你。
结果,魏延不仅不回成都,反而跟杨仪动起刀兵来,这不是给自己的敌人递刀子吗,于是暂时执掌大军的杨仪立马抓住机会给魏延扣了个谋反的大帽子,于是魏延就悲剧了。
而挟私报复的杨仪也没落得好下场,等到杨仪率领大军回到成都,却发现原来诸葛亮真正指定的继承人死资历远不如自己的蒋琬。
而自己只不过是暂代而已,于是其便大发牢骚,当着后军师费祎的面抱怨说:“当时丞相死的时候,我若是率领大军直接投靠魏国,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而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于是,杨仪表便被一撸到底,流放边疆,最后自杀而亡!
所以如果把目光都放在指挥权之争上,那确实会觉得魏延冤,而且还会觉得诸葛亮安排有问题。然魏延确实有他取死之道,他因为私仇直接率自己所部攻击大军,这种行为确实与谋反无异。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他会不听话的问题,但真想不到他敢动手。整个过程中魏延该死的就一点,所以说他该死一点不冤,但是说他造反,夷其三族确实太冤。
其实,早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看出这个问题了了。当年,诸葛亮派费祎与董恢出使孙吴。
孙权曾经在喝醉后对费祎说:“杨仪、魏延不过是小人,对国事只有微不足道的功劳,现在却重用他们,让他们权势不轻,哪天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成为祸害。你们当大臣的,对此事不应该有所谋划吗?”
可见二人的不合都能闹到让远在江东的孙权都知道,可见二人之“名声”所以说这两人死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