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导航
首页 综合百科 生活常识 数码科技 明星名人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健康 影视 美食 教育 旅游 汽车 职场 时尚 运动 游戏 家电 地理 房产 金融 节日 服饰 乐器 歌曲 动物 植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杨家将真实历史-故事半真半假

发布时间:2023年1月7日责任编辑:赵小果标签:故事历史
杨家将的故事半真半假。 误读: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自宋元以来,经过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传播,老令公杨业、余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都成了历史英雄。 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气概。“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是当仁不让。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余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延昭、孙子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民间之所以演绎出“杨家将”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来深受外族侵扰的北方人民对这位英雄的纪念和向往。 正解: 杨家将的故事是叙述北宋名将杨业(又名杨继业)及其子孙们抗击北方辽和西夏统治者侵扰中原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事迹。这些故事在民间已广泛流传800多年。 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在民间流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到宋末元初之际,民间艺人就将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现在保留下来的剧目还有好几个,故事情节也比传说完整、生动。到了明朝,民间文学家始把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以小说的形式在民间传播。 小说是根据传说和戏曲改写的,但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使杨家将的故事更为完整,不仅有杨业和他的儿子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六郎、七郎的英雄事迹,又出现了杨家将的第三代人物杨文广等。此外,又塑造了从余太君到穆桂英等杨门女将,包括杨氏十二寡妇和八姐九妹等女英雄。 小说的出现,又为戏曲提供了素材。明清两代,戏坛上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剧目越来越多,单据清朝的《昭代箫韶》记载,关于杨家将的戏就有360出之多。 杨家将的故事,如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都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依据。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为壮烈。 根说,北宋初期,辽兵来犯,朝廷立擂求帅。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帅,于是摆台逞凶,打死多人,后被杨七郎劈死,杨家夺得帅印。不久老令公杨继业挂帅出征,潘仁美公报私仇,没有按原定计划接应,害死杨七郎,老令公被困两狼山,最后碰碑而死。 其他杨家兄弟个个血染沙场,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躯,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异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杨继业的夫人余太君上书皇帝,斥责潘仁美按兵不动;加上八贤王等人的帮助,潘仁美最终被贬官。民间传说中,杨继业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杨业死后,宋帝勉慰其家,赠太君龙头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传说有部分事实,但不尽然。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剌史,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约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来,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杨家这样反复归顺,但是在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其“无敌”。 刘继业在北汉时期的主要对手是辽国,有《辽史》为证。《辽史》中记载,刘继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已改名为杨业的刘继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汉一直臣事辽国,杨业怎么会与辽国交战呢?原因是,当时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必然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根据耶律斜轸的话可以看出,刘继业与辽军对阵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虽然规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担当“无敌”的称号。这样的经历也让刘继业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后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归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今山西)。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潘美率西路军攻克云(今山西大同)、朔(今朔县)、寰(今朔县东北)、应(今应县),东路军曹彬克涿州。辽国萧太后南下应援。不久,宋朝的东路军在河北战败,杨业奉命护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与辽国大军相遇。 ?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佚迫令杨业岀战,杨业自知不敌,无奈之下仍旧孤军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60岁。杨业的事迹当时即被人传述,后逐渐演为“杨家将”故事。 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余老太君一共生有七个儿子。还有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号称“七狼八虎”。《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卷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来,到底杨业有几个孩子至今还是个谜团。 《宋史》记载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其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可见,他们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杨业的四子是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杨四郎在正史中名为杨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作杨延辉。元曲中曾说杨四郎在两狼山战役后就不知所终,明代《杨家府演义》则称杨四郎在战斗中并未失踪,而是被辽兵捉住。 萧太后喜爱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四郎生得一表人才,于是将琼娥公主许配给他,这样杨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驸马。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战殁后,杨四郎被朝廷封为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所以,四郎到底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杨八郎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忽隐忽现。 在“杨家将”传说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杨继业,最著名的就是杨六郎和杨宗保这父子二人了。然而,这两个人物也非历史之本貌。 根据正史记载,杨六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后改名为杨延昭),但他却并非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只是被称为六郎。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但从正史中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马。 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继续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 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遭州之役时,杨延昭反对议和,他的主张和当时的丞相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做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澧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最终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后来,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57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他落泪。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余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那么,辽人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后人或许就是根据“杨六郎”这个称呼,将杨延昭演义为杨业的第六子。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 杨文广起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后来,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于是提拔他为成州(今甘肃成县一带)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当时,名将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前往离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西北修筑箪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人都会出兵破毁。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引西夏军队前去破坏。然后率军迅速赶往隼篥,连夜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 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地撤退。临走前遗书说将奏请以数万骑兵再来破坏。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出击追杀,斩获甚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追击敌人,杨文广说:“这是先声夺人,可灭了敌人的气焰。再说,此处是必争之地,若让西夏人知道了并夺了去,就很难再夺回来了。”经此一击,西夏人果然不敢再来捣乱。 ?当年九月,甘谷、隼篥等城堡修成。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为知泾州(今甘肃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家男将已然半真半假,扑朔迷离,那么杨门女将又如何呢?答案依然是扑朔迷离。正史中,杨家将中没有余太君,也没有穆桂英,但在一些史籍中却又能找到蛛丝马迹。 先来说说正史。有人会说,中国古代向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正史中没有记载杨门女将。然而,此说的漏洞是,正史中有其他女将女帅的记载。比如,王莽时期,山东琅珊就出了个奇女子——吕母,此女后来成为统领一方的女将军(见《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吕母以后,有名的女将还有隋末唐初时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渊起兵反隋时,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一起为李家招兵买马,“勒兵七万,威震关中”。李渊渡过黄河以后,平阳公主领精兵一万与李世民会师渭北,并开设幕府,俨然行军主帅,她的部队也号称“娘子军”。 以上这些巾帼英雄都是见诸信史的,但是,在民间人人皆知的“杨门女将”在正史中却连影子都没有。倘若杨门女将确曾有过的话,正史不可能不记。退一步,即使《宋史》不记,专收义妇节妇事迹的《烈女传》也应该有记载。可见,杨门女将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假如杨门女将只在小说中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她们是艺术虚构的,然而,在一些历史资料中却又能隐约看到她们的影子。先来说说余老太君,戏曲传说中,余太君原名余赛花,是杨业之妻,杨府的老祖宗。杨六郎、杨宗保相继去世后,杨家将中,除杨文广外都是清一色的巾帼英雄。那时,国家多难,边境吃紧,杨文广领兵出征西夏被重兵围困。朝中无将,余太君以百岁高龄,率12名寡妇征讨西夏,将西夏击败,救出文广,其举让人敬佩。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历史上确有余太君其人。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 “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使,娶折德康女。”折德康是后汉隐帝时期的府州团练使,这个“折德歳女”据称就是余赛花,封号太君。“余”是“折”的讹传。 《保德州志》还说,折家屡世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余太君自幼受其父兄的影响,酷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曾协助父兄练兵把关。折杨两家结亲后,余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鬟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此外,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也提到了余太君。既然余太君确有其人,且如此出名,为何正史中没有为其立传呢?有人认为,对于杨门这样的习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够助夫上阵、训练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没有为余太君立传也不足为奇。这个说法有些牵强。鉴于余太君的事迹多见于清代的资料,所以余太君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难辨。 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中另一个受人瞩目的女将。戏曲中称她是杨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常精彩。话说杨业死后,杨六郎挂帅抗辽,屡立战功。后被内奸王强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杨六郎则化名去北国贩牛,大摆牡牛阵。大败辽兵后,他才恢复真名杨延昭,井第二次挂帅征辽。当时辽宾摆下天门阵,六郎无法攻破,有高人指点说,唯有寻来降龙木才能破阵。这降龙木长在山大王穆柯寨内,寨主便是18岁的女将穆桂英。 杨延昭派部将孟良、焦赞前去借木,不想二人却变成偷木,被穆桂英打得落荒而逃。路上二人碰到元帅17岁的儿子杨宗保,两人用激将法让杨宗保陪他们去会穆桂英,结果三人都被生擒。穆桂英对杨宗保很是倾慕,她说自己是忠良之后,愿献降龙木,并随军攻天门阵,但要杨宗保娶她为妻。 杨宗保起初不同意,后被穆桂英一番言语所感动,答应结亲。第二天清晨,杨六郎见儿子三人未归,亲自来攻打山寨,结果被穆桂英生擒。幸亏孟良听到动静,才解除误会。杨六郎羞愧而归,杨宗保等人尴尬不已。 等杨宗保三人回到宋营,杨六郎准备处置儿子,正欲行刑时,穆桂英闯营,以献龙木、杀辽将、帮破天门阵为条件保杨宗保人头。几经周折,杨六郎终于认识到穆桂英的本领,不但答应了儿子的婚事,还保举她当攻打天门阵的大帅。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穆桂英带领众人终于破了辽人的108阵。 以后,穆桂英又曾多次领兵挂帅,充当大将,频频扭转战局。然而这个威风凛凛的穆桂英元帅在正史中却未有记载,加上杨宗保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所以不少人认为穆桂英也不存在。也有人说穆桂英这个人虽然是虚构的,却可以从杨氏的眷属中找到原型。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此人曾娶慕容氏为妻。慕容氏是当时鲜卑大族,也是世代习武。所以,这位慕容氏或许是穆桂英的原型,“穆”也许是“慕容”氏的转音。而“桂英”是民间通俗的名字,戏曲小说本就允许改编,于是就有了以慕容氏为原型的穆桂英。 当然,以上终归是猜测,尚没有真凭实据。总之,经过漫长的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余太君、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 那么,这个半真半假的英雄世家为何能够走红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抗敌爱国的英雄人物。杨家将故事深入人心,他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故事情节越来越动人,这同宋、元、明、清各代都存在着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有关。

其它知识推荐

溜溜百科知识网——分享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类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89@163.com
icp备案号 闽ICP备14012035号-2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6z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