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导航
首页 综合百科 生活常识 数码科技 明星名人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健康 影视 美食 教育 旅游 汽车 职场 时尚 运动 游戏 家电 地理 房产 金融 节日 服饰 乐器 歌曲 动物 植物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

鞭炮的由来(放鞭炮的习俗由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6日责任编辑:张小花标签:鞭炮习俗由来

鞭炮的由来(放鞭炮的习俗由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每逢除夕之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劈劈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

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热闹非凡。尤其到新旧年交替之际,

那爆竹声更是震耳欲聋,响彻天宇。简直不能想像,过年要是不放爆竹,那是个什么样儿?

爆竹最早与桃符、春联一样,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

东方朔《神异经》上说:

古时候,在西方的一座大山里,住着一个怪物,长得像人,但只有一尺多长,也只有一条腿。


这个怪物生性机敏,不怕人,而人若碰上它就倒了霉,浑身发冷并发烧,不多时就会在痛苦中死去。这个怪物名叫“山魈”。

传说中,山魈喜欢在过年时下山,人们都很害怕。

相传有一年冬天,一位农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一路上感觉很冷。

他想,我何不烤烤火,吃点儿东西再赶路呢?于是,他随手折了一堆小竹子燃烧,竹子在火中劈劈啪啪炸得直响。

正在这时,他突然看见山魈,吓得丢下竹子就跑。

谁知这个怪物看见那堆正在劈啪作响的火堆,跑得比这位农民还快,一眨眼就钻进山里,再也不见出来。

原来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人们掌握了它的这个弱点,

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早晨鸡鸣的时候,在各家的庭院里烧竹子,火光熊熊,竹裂声啪啪作响,吓退山魈,使它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


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呜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爆竹”又称“爆竿”。唐宋时,放爆竹已成为节日的常事,不独是在春节时才燃放。

元稹《生春》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雅戏中,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刘禹锡《畲田行》诗曰:“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心腹……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杨万里《开禧之日》诗曰:“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爆竹的发展与火药的发明密切相关。

相传,唐初,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

当时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引爆炸,以硝烟驱逐山岚瘴气,减少疫病流行,

这便是最早装硝爆竹的雏形。后来,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用麻基把炮竹编成串,所以称“编炮”。

又因为其响声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

宋代,鞭炮的花样已有很多种,除夕时遍布京城开封的街头,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全国各地已有了专门生产鞭炮的作坊,

最初的纸卷爆竹,发展成为连响、双响等各式各样的花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自明代以来六七百年间,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今天,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烟花爆竹的制作,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不仅制作精美,就是名称也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和时代特色,

如“双响子”,“寒月明”、“全家福”、“全家乐”、“鸳鸯戏水”、“二龙戏珠”、“胜利花”、“白雪红梅”、“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

多到一千多种。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名称也富于诗意,

如“金菊吐艳”、“仙女散花”、“飞雪迎春”、“锦绣山河”“金猴腾空”等。这些爆竹和烟花在节日燃放起来,真是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把节日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其它知识推荐

溜溜百科知识网——分享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类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89@163.com
icp备案号 闽ICP备14012035号-2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6z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