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客户在银行购买理财时无论是在签约时,还是在产品宣传时,都有这句提示。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自此,银行理财刚兑成为历史。
以前,即使理财出现了问题无法兑付,银行也会想办法为客户补足收益。现在银行的资管产品受到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的综合监管,已经明确了理财净值化、打破刚兑、去资金池的大方向不动摇。现在亏损了,只能自己承受损失。
国家为什么要让银行理财“去刚兑”?
银行理财是客户的叫法,银行间的叫法是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是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记录的。一旦银行理财出现了无法兑付的情况,银行会使用自身的利润填补窟窿,让客户以为银行理财是保本保收益的。这样来看的话,监管机构对于银行怎么去经营资产管理业务,真实风险如何,利润如何,是不能做到有效监控的。
久而久之,银行很有可能会积累大量的隐藏风险,致使金融系统发生规模风险。打破刚兑,去资金池就是为了让风险在刚开始时就充分的暴露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确定各资产的风险与信用价格。风险较高的资产,价格高,风险较低的资产价格低。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
“去刚兑”之后,百姓还可以购买哪些理财产品?
资管新规的出台就是让银行回归靠息差盈利(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的时代。银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定会靠存款类产品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通过存款类产品来吸引从理财阵营逃离的客户。
大额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是银行客户资金新的出路。从利率上来说,大额存单(三年期)的利率几乎可以和银行理财利率持平。结构性存款是传统存款与激进投资的结合,利率虽无法保证,但是本金几乎不会受到损失。这几乎是保本理财的最佳替身。只不过现阶段不是所有曾经发售保本理财的银行都有资格发行结构性存款。
总结:
银行是为老百姓的钱袋子服务的机构,但同时也是替国家看好金融市场的先头部队。银行不允许有较高风险存在,这种不允许有较高风险不是建立在隐藏风险上,而是应该建立在暴露风险之后,提升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