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也有多种版本。说的就是人们生活到一定程度后,追求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生活。”隐居”,在古代成为有为者的一种追求,从而逐渐形成”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隐逸文化最早可从传说中尧舜时代的“洗耳翁” 许由算起。
相传,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据民间传说, 汉武帝时期, 东方朔就曾自拟自己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但缺乏准确 文献记录。
按照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中隐》诗中的概括,中国古代的隐逸形式大致有大隐、中隐、小隐三种。
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则是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 朝市。伯夷窜 首阳, 老聃伏 柱史。”
古代”隐士”的三种境界
有能力的人、看破人生的人,希望解甲归田,忘却世事,与世无争,沉湎于桃源世外,借助周围的环境,过隐居的生活,这是”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隐居于喧闹的市井之中,视他人与 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那些顶尖的人,隐身于朝廷之中,面对尘世的 污浊、 倾轧、勾心斗角,却大智若愚、淡然处之,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 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
我国古代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 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现代社会,无论生活在什么层次,不在于是否”隐”,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任何时候不计名利得失,以事业为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然而,退了休的人无所谓”发挥余热”之类,继续修炼,安度晚年为要。现在就业是大事,多少年轻人愁就业,退休人员何必自作多情呢?讨人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