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焊接(高频焊接定义原理及特点)
高频焊发明于上世纪50 年代初,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它是利用10~500kHz 高频电流经焊件连接面产生电阻热,并在施加或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实现原子间结合的焊接方法,目前,高频焊接主要用于机械化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管材和型材生产线,焊接件可由钢或有色金属制成,管径范围为6~1420mm、壁厚为0. 15~20mm,小径管多采用直焊缝,大径管多采用螺旋焊缝,近年来,作为连接的方法之一高频焊接工艺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连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正在迅速发展。
1.高频焊的定义
高频焊是以固体电阻热为能源,在焊接过程中,工件高频电流产生的电阻热将工件焊接区的表层加热到熔融或接近塑性的状态,然后施加(或不施加)顶锻力而实现金属的结合,因此它是一种固相电阻焊方法,高频焊接按高频电流在工件产生热的方式可分为接触高频焊和感应高频焊,接触高频焊时,高频电流通过与工件机械接触而传入工件,感应高频焊时,高频电流通过工件外部感应线圈的耦合作用在工件内产生感应电流,高频焊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焊接方法,应根据产品配备专用设备,生产率高,焊接速度达30米/分钟,主要用于制造管子时纵缝或螺旋缝的焊接。
2.高频焊接的原理
高频焊接原理——通过高频电流的集肤效应将高频电能集中在焊件的表层,并通过邻近效应控制高频电流流动路线的位置和范围,当要求高频电流集中在焊件的某一部分时,只要将导体与焊件构成电流回路并使导体靠近焊件上的这一部位,使它们相互之间构成邻近导体,就能实现这个要求,根据焊件结构的具体形式和要求,高频焊接主要利用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使被焊件的表面金属迅速受热,实现焊接。
高频焊的高频电流的两大效应的内容为:集肤效应——当导体通以交流电流时,导体断面上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密度从导体中心向表面逐渐增大,大部分电流只沿导体表面流动的物理现象,电阻率越低,磁导率越高,电流的频率越高,其集肤效应越显著,邻近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当高频电流在两个导体或往复导体中以相反的方向流动时,电流将集中在导体的相邻侧,高频焊接常用的电流频率范围为300 ~ 450 kHz,有时也使用低至10kHz的频率。
3.高频焊接的特点:
由于电流高度集中在焊接区,加热速度很快,焊接速度可达150 ~ 200米/分钟,由于焊接速度快,焊件自冷作用强,热影响区不但小,而且不易发生氧化,因此焊缝的组织和性能很好,焊前焊件表面可以不进行清理工作,因而增加了效率,可以焊接的金属种类很多,产品的形状和规格也很多。
以上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关于高频焊接定义原理及特点的相关内容,希望上述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