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是什么意思(通货紧缩的生活例子)
?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对通货膨胀都存有一丝畏惧。相比之下,如果物价下跌、买东西越来越便宜,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什么很多专家会担心通货紧缩的问题?此外,如果通缩成为现实,我们该如何应对它?
要想搞懂上述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通货紧缩”?
目前,经济学理论关于通货膨胀有着深入的研究,而关于通货紧缩问题则是相对缺乏理论基础的。
国内外学者通常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其中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而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对于欧美等国来说,其货币政策明确规定要将通胀目标维持在2%附近。如果实际通货膨胀低于这个水平,则经济也可以归为通货紧缩。
可以看出,物价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通缩恐怖吗那么,通货紧缩恐怖吗?
答案是不一定。在金本位时代,由于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发行规则约束,通货紧缩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现象。
一般来说,通货紧缩的结果有好坏之分。
由于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导致的物价下跌是一种“好”的通货紧缩,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比如说,19世纪工业化革命期间,一些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伴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急剧下降。1900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仅相当于1800年的一半左右,而英国同期也下降了 1/3;如果考察更长的时间,美英两国1900 年的价格总水平与 1700 年基本持平。
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工作论文中,有一篇名为《Prices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was the deflation of 1930-32 really unanticipated?》的工作论文,总结了美国 1869-1932 年通货紧缩的发生情况,论证了通货紧缩发生时,有时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的。
资料来源:https://www.nber.org/papers/w3174
相反,在“坏”的通货紧缩下,旧技术和旧产品占统治地位,生产大量过剩,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和就业减少,导致经济衰退,进而引起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我们所担心的通货紧缩,实际上是指那些“坏”的通货紧缩。
近一个世纪以来,“坏”的通货紧缩困扰着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通货紧缩与债务紧缩加剧经济衰退,美国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二三十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从一些记录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生活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通货紧缩的危害。
大萧条之前美国人奢侈的生活
1929年大萧条来临,许多商人和银行家只能以贩卖苹果为生
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大萧条时期一些美国居民的住所
排队领救济食品的儿童
“坏”的通缩为什么会很恐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发生通货紧缩时,企业出售商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企业的工人工资等成本不变,技术没有进步、生产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势必减少,甚至亏损。
为此,企业自然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比如降低工资。但要降低工人工资并非易事,工人不答应,工会会抵制,甚至政府也会干预,降低工资的算盘常常落空。这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工资刚性”,能涨不能跌。
如此下去,物价长期低迷,工资成本却降不下来,再好的企业也熬不住。最终,企业会选择压缩生产,大量裁员。当很多企业都这么做的时候,则失业骤增,老百姓的收入下降,需求萎缩,经济陷入衰退甚至萧条的艰难境地。
也许你会想,中央银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多印钱将钱变得更“毛”,通过通货膨胀来把价格拉上去。但实际上,单纯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能解决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常常是由生产过剩、债务危机、经济“泡沫”破裂等实体经济因素引起的,而不是仅仅由于货币供应量下降引起的。
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当发生通货紧缩时,商业银行是不愿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因为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不上贷款,甚至会欠账赖账。商业银行宁可收缩贷款,少赚利息,熬一阵子再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采取增加货币供应的措施,恐怕也很难立竿见影。这就好像自来水管,末端的水龙头关得死死的,总闸拧得再大也放不出水来。
也因此,有人形象地将货币政策比做绳子,可以“拉”住经济过热,却不能“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恐怖的通货紧缩呢?以亚洲金融危机下中国抗击通缩为例,当时国内物价持续下降,农产品过剩;国内需求不振,出口受阻;许多企业深受其困,下岗分流人员增加。政府连续出台大量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购买外汇,适度增加基础货币;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2月,连续6次调低利率,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专门发布文件,支持个人消费信贷和住房信贷,以求扩大内需。
但是在通货紧缩面前,单独使用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为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同时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起,连续发行上千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兴建一批重大基础性工程;这一年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从1999年开始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增加城市居民生活保障支出,鼓励消费;政府还提高了出口退税税率,降低关税税率,减轻企业负担,鼓励投资。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为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推动经济稳健增长。到2003年,中国经济开始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时至200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中国进入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并行的时代。
总之,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复杂,也更难治理,必须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搭配,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NBER,《Prices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was the deflation of 1930-32 really unanticipated?》
2、《20世纪末的通货紧缩》http://guiyang.pbc.gov.cn/guiyang/113337/114069/2995584/index.html
3、《经济衰退的“幽灵”:通货紧缩》http://tianjin.pbc.gov.cn/fzhtianjin/2927296/113906/2790370/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