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中国本土茶叶市场)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本土的茶叶市场,未来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茶叶市场,现在的生产方式是怎么样的。
虽然我们身处21世纪,是一个工业化机械化十分成熟的社会,但是我们国家的茶叶生产制作仍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程度,还有着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子。
小规模种植采摘,人工手工化的杀青、炒制是现在中国茶叶的生产特点。相比于200年前的清朝时期,中国茶叶生茶虽然用上了一些机械化设备,本质却没有得到进化。
我们出售的茶叶,还是处在一个混沌的阶段,各茶商自由定价,缺少参考标准和定价规范。这也让中国茶叶市场充满了各种不规范。
我们的茶叶缺少灌溉技术,主要靠降雨灌溉。农药需要人工喷洒,采摘需要手工采摘,茶叶的萎凋需要人在旁边盯着,炒制需要亲自上手翻炒。整个采茶期,要忍受着高温日晒,要熬夜观察,要感受铁锅的高温,可以说十分折磨人。
反观我们的邻居日本,已经实现了茶产业的自动化生产,这里的自动化指的是只需要人操作机械就能完成种植生产任务,先进程度让人咋舌。
日本的茶叶庄园里,有灌溉系统,温度湿度检测仪。采摘的时候使用收割机就行,操作方便简单,70岁老人都能驾驭,按照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机器一小时能采摘300公斤的鲜叶,这种效率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办到的。
采摘下来的茶叶会自动检测含水量,分类后自动烘干。最后机器会把茶叶焙火炒干,按照比例拼配,完成初步加工。
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都有着精准的数据,实现了茶叶品质的稳定可控。
这种生产方式,是一条中国茶叶从未走过的路,即放弃了所谓的产地与山头,将茶叶进行庄园化大规模种植、机械标准化生产。泯灭个性整齐划一,抛弃茶叶所谓的文化、地域属性,回归茶叶本身,注重饮品属性。
这样的茶叶属于单纯的消费品,虽然价格不会很高,但是薄利多销量大也能挣钱。但重要的一点是,消费品茶最重要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品牌效应。
低价茶的品质本就不会太高,消费者买谁家的都差不多,所以市场上拼的就是品牌效应。谁的品牌广告文案更受消费者欢迎,谁的品牌形象更有特点,谁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谁就更容易成为市场上的赢家。
这便是中国茶叶未来的一条路,打造工业化的消费品茶叶品牌,而且一定要是一个大牌。
另一条路,便是茶叶多元化之路。中国大地宽广幅员辽阔,南北维度跨越大,东西海陆气候分明,给不同的茶叶提供了不同的生长土壤,种出的茶叶也各有特色。
我们可以把这些茶叶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但是每种茶叶都要有一套完整的评级制度,这样同一个山头上,张家产出的茶跟李家产出的茶就能根据规则评出高低。厂家以此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茶叶商品,也就能拥有各自的级别和对应的价格区间。
品质透明,价格透明,这是茶叶多元化发展的未来必经之路,只有对原料和商品进行规范评级,消费者才能对茶叶商品更加信任。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送茶叶,为什么喜欢送品牌茶,就是因为它的价格能查得到,别管茶叶的品质是否能匹配价格,最起码价格是公开透明的。
所以小*茶能在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跟其价格透明的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茶叶未来在哪里,我作为一个行业内小人物不敢说太多,但是消费品茶叶品牌化和标准评价茶叶多元化或许是两条不错的道路。
前者主打低端消费品市场,不讲故事不讲文化,降低茶叶消费的门槛,让所有人都能轻松喝上茶叶。毛利虽然低,但是销量大,整体利润并不低。
后者主打中高端茶叶多元市场,只有公开标准与价格,规范市场行为,减少炒作乱象,才能让中国茶叶市场迎来真正的稳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