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代(年轻时代 郑智化歌词)
级干货,全文4000字,只为告诉你一个最最最核心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区分平庸者和优秀者的唯一衡量标准;是将有效努力转化成有效进步的关键催化剂;是获得其他所有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你需要花费大部分年轻时间去努力学会的最强武器。
这个能力只有一个名字:自我破坏力就这?简简单单四个字,怎么就被我吹得这么离谱呢?
别着急,看完这篇文章,你会真正了解什么叫“自我破坏力”。提前准备好,因为这期内容非常干,最好点个赞mark一下常拿出来复习复习。
先上目录:
- ?
破坏意志惯性
?破坏定式思维
?在破坏中自我革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金凯瑞的电影《好好先生》,在这部影片中,金凯瑞饰演的主角卡尔过着一成不变的糟糕生活,在被前女友甩了以后,他的好朋友皮特用尽了法子想把卡尔拉回正常生活当中,但是卡尔像个隐居者一样关门谢客,对一切到来的事情都给予拒绝。
在错过了皮特的订婚晚会后,卡尔决心要彻底改变一切,于是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在这档节目中,参加者一年内不能对任何人说“不”,不允许对任何事情说“不”,只能说“Yes”。
参加节目的卡尔起初陷入了巨大麻烦当中。因为无法拒绝任何要求,所以他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课程培训:吉他,韩语班,驾驶飞机,性功能障碍课程……
可是渐渐地,卡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变得开朗和积极起来,同时也因为各种各样的机会而收获了更好的工作和美好爱情。
虽然影片内容令人啼笑皆非,不过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如果我们也能像卡尔那样对任何事情都说“Yes”,而不是畏缩在自己的生活舒适圈当中,会不会也像他一样变得更加开放和积极呢?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一些读者立刻在心中否定了这个想法。
?不!我不可能像电影描述的那样生活!
当然一开始谁都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而第一步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的意志惯性。
什么是意志惯性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原本计划今晚的时间拿来复习的时候,你的朋友突然喊你打游戏。如果换做平时,你大概率会选择打开游戏。
你倾向于选择游戏,这就是你的意志惯性。
再或者: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独来独往的人,忽然有朋友喊你出去玩剧本杀,我想你一定会立马拒绝,正如从前的每一次拒绝。
你倾向于拒绝的习惯,这就是你的意志惯性。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破坏这样的意志惯性。当别人喊你打游戏的时候,即使你全身上下都做好了打游戏的准备,你也要逼迫自己问一个问题:我能不能停止惯性然后学习?当别人喊你出去玩的时候,即使你全身上下都不愿意外出,你也要逼迫自己问一个问题:我能不能强迫自己答应?
你要做的仅仅是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它代表你的意志能够开始自我抗衡了。虽然并不是每一次自问都能让你成功地制止惯性,但长期训练这样的习惯,能够使你在许多必要的场合下坚持你要完成的内容。
这也是我长期以来坚持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以前会对许多事情说“不”,但是现在我会倾向于说“不是不行”。
“不是不行”,既给自己留了时间细致地考虑,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我直接拒绝的阈值。
当然,还有广泛的场景需要你进行对意志惯性的破坏。比如你本身是一个健谈的人,但由于话多时常说错话,给别人带来不悦;或者你比较好动,因此常常给别人带来困扰;或者你懒惰/胆小/莽撞/直白,这些种种负面习惯被长期执行后形成意志惯性,都只可能通过你对自我的破坏才能实现改变。
正如上文所说,破坏意志惯性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培养意志自我抗衡的能力。这意味着你不再随性而为,不再莽撞地完成某一个动作后再去计较得失。而是直接有效地学会“三思而后行”,所谓的“三思”就是破坏意志惯性的过程。
?“这句话我能不能不说?”
“这件事我能不能不做?”
“这种想法我能不能不产生?”
……
在真正执行意志惯性的破坏的时候,你是能够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就像在高中物理学到的一样:所谓惯性就是物体想要保持原本的运动趋势。而当你破坏这种运动趋势的时候,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力量的对抗。
一边是你“想要完成”的力量,一边是你“不想完成”的力量。当你感受到这两股力量的存在后,当你学会了对意志惯性的破坏后,通过长期的训练,你与一个代表着落后的“旧我”相抗衡的力量会越来越大,直到你变成一个高效的不断革新的“动态新我”。
(如果触动到了你,记得为我点个赞哦。我知道你可能懒得点,不过这恰恰是考验你破坏意志惯性的时候,不是吗~)
?破坏定式思维当你明白第一步以后,就要对自我进行更深的破坏。在上文中,我举出了一些可能的例子,比如你的莽撞或安静,健谈或沉默,枯燥或贪玩。当你能够在这些特质发挥它们的意志惯性时执行破坏,你会渐渐发现这些特质本身已经失去效用。
也就是说,当你破坏了原本习惯的意志惯性后,你对自我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原本你可能内向而沉默,但你变得越来越开朗;原本你可能鲁莽而多言,但你变得越来越审慎成熟。
所以,到底是谁对你进行了定义,而你又为什么必须遵循着定义给你的框架行事呢?
答案是没有人。
事实上大部分人在生活中仍然遵守着他们自己或者外界给他们的定义,而打破这样的定义会使他们变得“复杂”和“怪异”。你当然不可能想象一个沉默寡言的同学忽然成为了社交达人,当然不可能想象一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同学会忽然出现在深夜的酒吧里……
可是,为什么不可能呢?
因此,在你完成了最基本且最广泛的对意志惯性的破坏后,就要开始对定式思维的破坏。而这一步也是整个自我破坏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因为它并不直接面对某个具体的场合,而是对你自我的宏观概括和形象特质的破坏。
举例来说,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害羞的人,但你要破坏这样的定式思维,变得积极开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社交达人,但你要破坏这样的定式思维,在主动的清净中找到稳定。
定式思维的破坏,是对意志惯性破坏的继承。因为只有通过后者的不断积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完成前者的执行。
重新回到《好好先生》这部电影中,卡尔在最后收获了真爱,但是真爱却偶然发现卡尔对她的一切顺从都不过是出于“不能说不”这样的理由。这让二人经历了一次情感危机,直到最后,卡尔告诉她,自己所做的决定并不是因为真人秀的规则,而是因为他真心想要这么做。
卡尔不能拒绝而对真爱求婚,和卡尔发自内心想要对真爱求婚,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放到这里来说,前者是对意志惯性的破坏,而后者就是破坏定式思维后达到的新的思想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卡尔能够直白而大方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能够发自内心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真的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吗?我可以接受孤独和安静吗?”
“我真的是一个内向胆小的人吗?我可以变得勇敢吗?”
“我真的是这样,而不能那样吗?”
……
当你在不断地破坏意志惯性后,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特质。但是怀疑特质不代表否定它,而是丰富它。你并不是某一种人,你可以是多样的,你充满了可能性。你原本生活在你给自己设置的各种障碍中不能改变,但通过对这些禁锢的破坏使你有了新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成熟的人看上去更加大度和洒脱,他们不拘泥于某一种或几种定义,而是能做到“从心所欲”,他们的框架已经足够广泛,使得在这个框架中能够完成任何事情,或者成为任何模样。
有读者会说:“可是我只是不喜欢那样。”
应当分清楚“不喜欢”和“不能”的区别,一部分人只是以“不喜欢”为借口而逃避这些尝试。即使在年轻时代,这些逃避不会带来多么过分的后果,但他们最终会陷入对自我的偏执和自傲当中,缺失对人或事的客观判断,并且无形中丧失许多机遇。
其实我在大学阶段对自我的变化非常敏锐。我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喜欢中心的人,会经常莽撞和失言。正因此,我会强迫自己关闭社交渠道,降低自己交流的频率和内容,学会忍受我不喜欢的孤独,直到我能够在安静中看见原本的“旧我”并加以进化。
在第一步中,你会感到力量的抗衡。而在这一步,你甚至会认为这不可能。但你认为不可能,恰恰是它的困难所在,因为对“否定”的破坏,亦是对定式思维的破坏。
?在破坏中自我革命但是破坏并不意味着从“左”变为“右”,从“黑”变成“白”这样二元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观和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是旧事物总是会极力打击新事物的发展。当一个主要矛盾被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主要矛盾,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们才得以发展和进化了。
相比于莽撞,粗心这些明显的缺点外,外向和内向,热烈和安静,这些特质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自我破坏所达成的目的仅仅是将你从单一特质中解脱出来,并且在多维度,多程度的不断接触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释放可能性。
你可以在不断接触新特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喜欢什么样的环境,自己的可能性有多大,克服自己的不足,偏执,傲慢等等要素,以及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就像迪迦奥特曼也有力量形态和速度形态,能够根据怪兽的特点适用优势。
最终,你能够成长为一个丰富的人,不为某几个特质概括。人们想到你,不会简单用“内敛”“勇敢”等单一特质概括你,而是想到一个适应力极强的如水一般可变化的人。
它带来的优势不言而喻。
在习惯了自我破坏后,你不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被束缚的“旧我”,而是能够时刻处于对自我动态的剖析和破坏,不断进行着自我革命的“新我”。
到了这个阶段,当别人攻击你的时候,你不会再执着于攻击本身,而是看见自己的弱点;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你不会再执着于麻烦本身,而是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当你沉浸在某个声势浩大的状态当中,你不会再沦陷而不自知,而是时刻警醒自我,做到与之独立隔绝。
我希望你能够明白这背后的意义。
自我破坏力,它比任何能力都要强大。
(打字不易,真的希望你可以为我点个赞,感谢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