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关之家,作者:老聂谈品牌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线上广告的投放规模,已经超过了电视广告。可以看到广告投放是有显著发展的,但是真正的广告受众群体,却是随着广告规模的发展,越发厌烦看到广告内容。就造成了输出市场的不断增长,但接收市场却越来越不买单。
这时候,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跳出千篇一律的广告投放方式,打破传统的内容创意或者渠道玩法,才能使品牌获得更多的关注。
今天就顺着这个话题,聊聊哪些传统可以打破,能对品牌有较大帮助。
?????一、打破用户传统认知
这里强调的是打破传统认知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对某一类产品,都会有自己固定的认知,比如水是透明的、饮料瓶是塑料或者铝罐的、比如辣椒是红色的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常识,或者日常经历所形成的认知,大多数时候也本该如此。
但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品牌也在传统认知的范畴,跟其他竞品相比,又有什么额外的竞争力呢?所以试着打破传统认知,是冲破品牌壁垒、获得用户关注的好办法。
同样是水,可以做透明的、蓝色的;同样是白酒,可以做口感更淡的;同样是饮料瓶,可以做得更有艺术感,更吸引年轻人喜欢。比如一款绿色的水出现在面前,虽然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喝,但一定会被冲击到,为什么水会有绿色的?
二、打破产品传统性能
其实数码产品的迭代,基本都是落脚于此。在IPHONE出来前,手机类别的产品性能,更多集中在耐用上,无论是耐摔电池耐用等等,这也成就了诺基亚的一个时代。
而苹果的出现,则是从产品传统性能进行了颠覆。让人们习惯了屏幕缩放、习惯了不翻盖、习惯了用手去触屏,而这种体验下,即便手机质量和电池耐用度稍差,也都是次要考虑条件,核心因素在于从体验上打破传统,为用户开辟了新天地。
即便今天,其实这个趋势也没变,共享充电宝很多人不看好,但现在能做得成功的根本也在于,用户已经习惯了手机很快就被耗电完成,这已经成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共识,放在几年前完全是难以想象的。
三、打破行业传统体验
互联网品牌很多就是做到这一点,进而颠覆行业。比如淘宝,打破了人们买货必须去线下店的传统,在线上制造了一个更大的卖场;比如美团饿了吗,打破了吃饭一定要去店里吃的传统,让外卖风行起来;比如大众点评,打破了想了解周边店铺评价一定要亲自尝试的传统,让用户可以从更多维度判断店家优良。
这些都是衣食住行上,打破体验的传统,给了人们更懒的理由。这一点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品牌本来是为了解决用户哪些需求,这些需求是否有更好的体验方式去满足,能进一步,品牌的市场空间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四、打破传统传播渠道
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无外乎付费推广,有线上线下,有视频图片或者文字类内容。但其实回归从前提到过的一点,产品品牌的任何对外展示面,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传播渠道。
比如可口可乐的歌词瓶和昵称瓶,只是一个简单的瓶子,但却增加了自己品牌与用户活动抓手在里面,不仅从用户好感度上,也从整体曝光度上,获得了更多关注。包括现在又在瓶子贴纸上做起了互动文章,这都是很好的渠道创新。
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更多是要品牌去好好思考,都做了哪些可能面对用户的展示面,是否都有充分利用起来?
?????五、打破产品和用户的关系传统
传统行业中,品牌方就是售货方,用户就是购买方,无论是产品更新、传播、客服等等,都有企业自己来承担,但现在的品牌革新下,这个点被某种程度的打破了。
比如很多靠互联网起家的品牌,把用户和企业的关系,不仅仅定位为买卖双方,用户也可以是自己品牌的卖方。比如很多企业会做核心粉丝运营,很多时候,品牌的传播和口碑度,都是由这一群体去自发传播的。比如当时小米的米粉,比如现在很多潮牌的时尚KOL,这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
而这一现象的极致,就是明星粉丝,之前有段子不是称,市场人最好的简历,里边就应该写着帮助某某明星做过生日应援。
所以这一点告诉我们,不要局限在与用户、渠道、供应商等传统关系中,也有适度的求变更新。
以上五点是从用户认知、产品性能、产品体验、传播渠道、产品和用户关系去打破传统,供各位市场人参考。
但还有一点要切忌,这些“打破”都是建立在对品牌认知和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不要为了打破而打破,毕竟很多时候,不变也是很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过度。
举一个例子,很多初创品牌,为了获取曝光度,甚至可以牺牲美誉度或者其他因素,但这样做大多数的后果往往得不偿失。试想一下,产品质量不过硬、用户口碑不好、员工满意度差、行业竞争激烈、经费压力大,只是为了曝光,把所有问题暴露在用户眼前,很可能毁了产品。
所以以下可以作为一些参考标准:不要过度创新;不要一次性挑战所有传统规则;不要简单粗暴想着自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颠覆行业;不要仅仅因为某个因素去影响到整体品牌的质量等等。
质量为基础,有了稳定的质量和良好的团队基础,才有了打破规则的先决条件,如果脱离开这些,很可能不切实际反而伤害自己的产品。
希望大家一切条件建立在对自己的品牌足够了解和负责。
本文摘自 中国公关行业门户网站——公关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