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帮助中心|联系我们

导航
首页 综合百科 生活常识 数码科技 明星名人 传统文化 互联网 健康 影视 美食 教育 旅游 汽车 职场 时尚 运动 游戏 家电 地理 房产 金融 节日 服饰 乐器 歌曲 动物 植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科普下中国科学家 布衣院士卢永根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5日责任编辑:李小芳标签:科普中国科学家卢永根

关于到现在科普下中国科学家 布衣院士卢永根这个话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非常有兴趣了解的吧,因为这个话题也是近期非常火热的,那么既然现在大家都想要知道科普下中国科学家 布衣院士卢永根,小编也是到网上收集了一些与科普下中国科学家 布衣院士卢永根相关的信息,那么下面分享给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科学家卢永根

人物介绍

卢永根(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于香港,广东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 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2018年3月1日,获“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科研领域

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科学成果

卢永根在80年代对中国普通野稻、药用野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疣粒野稻(O.meyeriana Baiee.)进行粗线期核型的研究,并与栽培稻作了比较分析,第一次建立了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他认为,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存在着差异,其中普通野稻与栽培稻在染色体长度变化范围、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核仁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布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最大相似性。这一研究结果,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了丁颖的论点,即普通野稻是中国栽培稻的近缘祖先。水稻品种的矮化提高了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矮秆品种问世以来,许多新的矮秆品种均为来自以矮仔占、低脚乌尖和矮脚南特等矮生性基因源为亲本的杂交后代。

人物事迹

1、2017年3月,卢永根在夫人徐雪宾教授的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他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当时卢永根已生病住院,为此次捐赠,特意从医院来到银行,这是华农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卢永根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2、早在患病之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作为共产党员,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物评价

卢永根先生把自己奉献给了祖国,致力于我国水稻事业的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说,35年前他在大洋彼岸与卢永根院士结识,即被卢院士高尚的为学为人品格所折服,最终践诺来到广州,并得到先生的倾力培养和信任。

“先生的一生诠释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内在精气神,令人敬仰!”温思美说,卢院士一生俭朴,近于残酷,却待人慷慨;他严于律己,近于苛刻,却待人宽容;他为人处事中规中矩,近于保守,却鼓励他人大胆尝试,创新开拓。

其它知识推荐

溜溜百科知识网——分享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各类知识。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589@163.com
icp备案号 闽ICP备14012035号-2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3 www.6za.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