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五百年(王阳明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
关于王阳明这个名字,若是对哲学稍稍有些了解的人只会觉得如雷贯耳。但若是对哲学不是很了解的,也许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是没关系,我相信只要是中国人,便会知道“知行合一” 这个成语。而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有一句老话说叫做“五百年来一圣人”,而王阳明就是中国近五百年来出现的唯一一个可以与先古圣贤并称之人物,也被称之为是“五百年来一完人”。那么凭什么,王阳明可以被称之为完人,又凭什么被与先古圣贤并列呢?
实际上有关这一点,可以说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若是能够一一列举出来,纸张等怕是可以填满一整个屋子,甚至还可能不够。所以今天,区区不才能与大家说的,也就是其中如牛毫一般的一小点,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王阳明的思想王阳明的思想与学说,是为儒学之中的一门重要学派——心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但是若是专门将其作为儒家学术名词记载的话,最早是见于南宋时期胡宏所撰写的《知言》之中。但这时候的“心学”,还只是一个"程朱理学"之下的学术传统而已。
而到了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带领他的弟子,在绍兴一地正式创建阳明书院。带领其弟子在此地讲学,“阳明心学”在民间开始正式传播之后,“心学”这个概念,就再也不仅仅只是程朱之学下面的一个学术传统了,而是开始与其分庭抗礼!
王阳明反对将孔孟二人所创造的儒家思想看做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戒律,始终反对世人盲目地去服从封建伦理。从传统的“天地君亲师”为尊转而开始强调个人的能动性,而他提出的哲学命题“致良知”,以及相对应的方法论“知行合一”。
在那个被所谓的“封建礼法”束缚着的地方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他思想有着强烈的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强调个人的特性,呼吁个性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的特性在。同时他也反对程朱理学之中事事都要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提倡的是“致良知”。
人是要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何为“理”的, 因为“理”是化生宇宙天地万物的存在。而在知与行关系上,他强调的也是必须"知中有行",同时“行中也要有知”。知行合一、缺一不可。不行不能算是真知,同样知的体现也必须是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而在为人处世之上,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人身处于世上,总是不免要为"三碗面"所累,这便是场面、人面、情面。人活一生,谁也不能逃过这三碗面的追逐。可王阳明面对这追逐,却说:
“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同时表示:“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为人处世,若是能够真的掌握到阳明先生所说的这“三不管”,真的就会自在并洒脱上许多。当然关于这样精辟的思想,阳明先生还有许多,这里便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这样说,王阳明的思想可谓之是,上2500年的文化集结处,是下500年的思想活源泉。
二、心学传播也许上文说的实在是过于抽象了,有些散乱也有些难以理解。那么这一段我们就从阳明心学在世界上的传播来举例。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王阳明的学说根本上是在传播一种“人人皆可成圣贤”的思想,传播是的不必以帝王的是非为是非这样的思想。
他根本上来说,是想要以“觉民行道”去代替封建时代的“得君行道”。而想要这样做,就必定要“开民智”。而这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统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什么好事。因此,阳明心学的学说看似在明朝是十分亮眼的,但是却不会真正得到什么推崇。
可反而当阳明心学的理论传播到了海外去,却十分地受追捧。其中最显眼的例子就是日本,公元1602年的时候。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传入了日本,在1650年的时候,阳明心学开始传播。当时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下级的武士阶级以及市民阶级一直都是处于一种压抑而又被排挤的状态中。
当心学传入,他们的思想收到了解放的,他们的不在压抑自己。以“心学”为思想解放的“武器”,他们的打破了当时在日本的大行其道的程朱理学固守儒学的风气。开始提出了:
“东阳道德,西洋艺术,精粗不宜,表里兼该”的主张。
于是,反对日本封建体制的倒幕运动,就是以心学为思想主张而成型的。由此开始,日本搭上了近代化的列车,受心学影响的那些日本元勋西乡隆盛、伊藤博文也更是在其影响下提倡起了民主民权,为日本转为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后来的明治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心学影响的,就连我国的学者梁启超也都曾说过:
“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今日之所言,并不能表现出阳明心学这浩瀚大海中的十之一二。仅仅只是稍稍地科普了一下,如有错误可以指正。而站在如今这样新的历史方位之上,传承与发展阳明心学,对我们现在社会来说有着重大的价值实现以及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