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带晨晨去看动画片《哆啦A梦:大熊的金银岛》。这应该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片子,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带孩子去看,同时也重温一下自己儿时的机器猫梦。
影片没太多好介绍的,但我很想说一说影片正式开始之前影院播放的贴片广告。所谓“贴片广告”,是指广告运营商与电影的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播放客户的品牌广告,它是电影广告最明显最外在的形式,属于电影中的“硬广告”。通俗点来说,我们在影片正式内容开始之前看到的一些列广告,都是贴片广告。有可能是其他新片的预告片,也可能是很多产品的广告。
这广告本身没什么问题,放在任何一部成人观看的电影之前都没有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一部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动画片前面放置的贴片广告,是否应该有更多的考量和监管?
这些广告真的适合放在动画片之前吗?我上次在写《龙在哪里》的观后感——《你重视了中国元素,却忽视了儿童电影最基本的意义》时就曾提到,那天的贴片广告是某网络公司代理的武侠题材的网络游戏广告,其中除了刺激的打斗场景外,更有一角色自残双眼的镜头,其场面可谓血腥、残忍。或许对于我们这些看惯了类似镜头的成人来说没什么特别感觉,但要知道,那是在一部动画片之前播放的广告,一双双孩子们的眼睛看着这样的场景,他们会怎么理解这些内容?他们会不会问家长:“这个阿姨为什么要弄瞎自己的眼睛?”更可怕的是,他们会不会去模仿这个自残的动作?
而这一次,在《哆啦A梦:大熊的金银岛》之前,我看到的是一则这样的广告:一位年轻时尚的女孩吃着一个冰激凌,嘴角残留了一些冰激凌,一位同样时尚的男孩看到了(应该是情侣),就慢慢地凑上去吃掉了女孩嘴角的冰激凌。就在他凑上去要吃冰激凌的时候,我尴尬极了,因为我的身边坐着晨晨,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我当时内心独白是这样的:这男的不会去舔那女的嘴吧?……天啊,他真的要去舔?!……应该不会放出那样的镜头吧,有孩子呢!……我去!真的舔上去了!……
是的,广告完全没有去考虑这里有孩子,毫不避讳地赤裸裸地描述了舔嘴角的过程。不论广告演员有没有借位,反正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事儿。
这若放在成人的世界里,根本算不上什么,连“亲嘴”都算不上。但在孩子看来呢?我真的很担心晨晨问我这个哥哥为什么要去舔姐姐的嘴;我更害怕她会这么去模仿……我不敢想。一则广告短短几秒钟,短得你根本反应不过来去遮住孩子的眼睛。
贴片广告的效果“奇好”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也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为了不让孩子们接触到不良的广告信息,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设置屏蔽广告的软件,去限定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内容等等。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贴片广告,我真的有点措手不及。
如果说我们还能有办法、有选择地去规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广告,那么对于电影的贴片广告,我们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地“照单全收”。当整个演播厅暗下来,唯一发光体就是电影荧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注视着这个发光屏。它上面出现什么,我们就看什么。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贴片广告的到达率几乎是100%!应该很难找到第二个媒体能有如此之高的到达率吧。
但是,我们的孩子也被这些不适合的广告内容百分百地辐射着。他们好奇,他们好模仿。可能当下没有反应出什么,但是谁又能保证这些不合适的内容不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一颗异样的种子?
我们生活需要广告,影院运营也需要贴片广告。但是我希望有关部门、广告运营商、广告主、媒体能在投放广告之前切实地考虑一下广告所辐射的受众人群。那些平时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的广告,在特定的受众面前,可能问题很大!当一个正常的广告放在儿童电影前面的时候,就有可能成了一个恶俗广告!
审核广告,并不是仅仅只是删掉那些“最”、“唯一”、“国家级”之类的绝对用词和夸大用词,更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和情感。
请在儿童影片为孩子们保留一片净土。